端牢14亿人饭碗:丰收背后的隐忧与长久保障之策

我国粮食产量虽创新高且人均占有量超国际安全线,但高产背后面临人均耕地少、资源约束、极端天气等挑战,且国际粮食市场存在风险,为此我国通过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依靠科技增产、发展订单农业等举措保障粮食安全,端牢饭碗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2024年冬天,“全国粮食产量第一次冲到了1.4万亿斤”“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稳稳高过400公斤的国际安全线”等消息着实令人振奋,朋友圈一片喜气洋洋。然而,河南老张蹲在地头,因秋雨影响冬小麦种植、春化肥涨价压缩利润而愁眉不展,他那句“丰收是丰收,可种地怎么越来越像走钢丝”,将丰收背后潜藏的忧虑暴露无遗。这深刻地提醒我们,高产并非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端牢14亿人的饭碗,丰收之后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一、高产背后:资源约束与风险挑战

我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全球近20%的人口,这看似是一个奇迹,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其中的严峻挑战。人均耕地仅一亩多点,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而且优质耕地更为稀缺。南方多丘陵,北方有盐碱地,同时还要为住房、修路、建工厂等预留土地。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去年北方秋汛,拖拉机深陷泥中无法开展作业;南方则旱得河底开裂,插秧都得排队抽水。农业农村部总结的“家底仍薄,水、地、技、钱,一样都松不得”可谓一针见血。粮食作为特殊商品,一旦出现缺口,即便有钱也难以迅速从国际市场购买到足够的粮食来保障供应。国际粮价的波动,会导致进口港船票加价,进而影响到终端市场的价格,让消费者承受压力。

二、粮食安全:国际博弈与自给挑战

粮食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有时会成为一种“武器”。2007 – 2008年全球粮价疯涨,引发三十多个国家骚乱;去年黑海港口一断,小麦期货瞬间涨停。全球约50个国家的口粮依赖进口,掌控码头等关键节点的国家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我国口粮自给率能达到100%,但大豆八成依靠进口,油脂厂随时可能因国际行情的变化而被“卡脖子”。社科院李国祥的话“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上,哪怕盛的是粗粮,也不能把筷子递给别人”,深刻地指出了保障粮食安全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口粮的自给,对于其他重要的粮食品种,也需要不断提升自给能力,降低国际市场的风险。

三、多元供给:拓展食物来源新途径

中央提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新口号,这是应对资源约束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盯着18亿亩耕地,草原、森林、水面等都可以成为食物的重要来源。设施大棚不断发展,草莓能挂到第二年五一,实现了反季节生产;木本粮油上山,核桃、板栗、油茶等作物不与粮争地,充分利用了山地资源;海洋牧场投礁放鱼,深水网箱里三文鱼生长良好。这些新的食物来源渠道,丰富了我们的食物种类。“向森林要蛋白,向江河要热量”不再仅仅是口号,超市货架上已经出现了“森林鸡”“深海鱼柳”等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增强了食物供应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四、科技赋能:突破增产瓶颈的关键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科技是关键。目前,国产种子种植面积占比达到95%,玉米、大豆单产纪录年年刷新,这是农业科技在种子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无人机撒药、北斗自动驾驶、手机远程放风等先进技术在山东寿光大棚中得到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即便只有老头也能轻松种菜。然而,农技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存在,村里年轻人少,新机器到了地头没人会开。国家组建5万个科技特派员常年驻村,将科技知识直接带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

五、产业协同: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

光靠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抵御市场的风浪,企业的参与为农业生产搭建了桥梁。企业在产前为农民提供种子、贷款,产中指导生产标准、管理飞防,产后按合同价收购农产品。“订单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卖难”的问题,让农民能够安心生产。电商的加入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云南小蓝莓、宁夏滩羊肉等农产品,能够在48小时内从地头送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白领的饭盒里,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丰收的数字固然令人欣喜,但背后是无数像老张这样的农民在风雨、市场、政策、科技的夹缝中艰难前行。端牢14亿人的饭碗,不仅仅是农业部的事情,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一次夹菜、每一次光盘,都是我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投票选择。我们需要在资源保护、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多个方面持续努力,共同应对丰收之后的各种考验,确保14亿人的饭碗始终稳稳地端在自己手中。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