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男子肝损伤离世警示:科学护肝需走出护肝片误区与生活方式陷阱

南京一男子为养肝服护肝片致肝损伤离世,揭示护肝片滥用危害及生活方式对肝脏健康影响,强调科学规范用药、定期体检、规律生活才是正确护肝之道。

近日,南京一男子因肝损伤离世的消息令人痛心,而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生前为养肝常吃“护肝片”,本想保养身体,却最终让肝脏伤上加伤。这一悲剧不仅反映出个体对肝脏健康的忽视,更凸显了当前在护肝认知、药物使用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护肝片滥用:好心办坏事的典型案例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即便受到损伤,也较少发出明显信号,很多人往往在问题严重时才有所察觉。这位南京男子以为吃护肝片能养护肝脏,却不知肝脏是负责代谢药物的器官,任何进入体内的药物都需经肝脏分解、转化。若使用不当,即便打着“护肝”旗号的药物,也可能给肝脏增添负担。

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肝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在中国,每年因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人数众多,占比接近所有肝损伤患者的三分之一。除常见的抗生素、止痛药、抗结核药外,许多中成药、保健品也在其中。不少人将这些当作“保养品”,随意服用,如同吃维生素一般不当回事,却忽略了肝脏在背后默默承担的代谢和解毒重任。长期如此,肝脏迟早会出现问题。

医生多次提醒,护肝片并非不能用,但使用方式和细节至关重要。然而,很多人在服用护肝片时存在诸多误区。常见的随意叠加问题,有人听说某种护肝片好,就同时服用几种,还搭配保健品甚至偏方,生怕效果不佳。实际上,很多护肝药成分重叠,过量服用不仅会导致剂量超标,还易产生毒副作用。比如含水飞蓟素的护肝药,本可保护肝细胞,但大剂量使用会增加胃肠负担,可能导致腹泻、恶心,严重时还会加重肝功能异常。

服用护肝片的注意事项

  1. 避免随意叠加:不同护肝片的成分可能相互重叠,同时服用多种护肝片以及保健品、偏方,会使药物剂量超出肝脏代谢能力,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引发毒副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多种含相同有效成分的护肝片,可能导致该成分在体内蓄积,对肝脏造成损害。
  2. 关注服用时间和监测:很多人拿到护肝药就吃,不考虑自身肝功能是否正常,也不进行定期复查。按照规范,长期服用护肝药的人,最好每三个月至少做一次肝功能检查,关注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若指标异常升高,应及时停药调整。但现实中,多数人没有这样的习惯,往往等到出现黄疸、乏力、食欲差等症状时才去检查,此时肝脏可能已出现中重度损伤。
  3. 避免合并饮酒:酒精本身会损伤肝细胞,而药物代谢依赖肝脏酶的参与。饮酒与护肝药同时作用,会大大削弱肝脏的代谢能力,加速肝脏损伤。临床上不少急性肝衰竭病例,就是因边喝酒边乱用护肝片所致。医生强调,护肝期间必须禁酒,否则吃再多药也无济于事。

护肝片并非万能,生活方式影响更大

护肝片对于特定病人,如慢性肝炎患者、长期用药可能损伤肝脏的人,确实有一定价值。但关键在于用药方式,用药前要明确自身是否需要、剂量是否合适,用药过程中是否有人监测。盲目跟风服用护肝片,不仅可能无益,还可能伤害自己。

事实上,生活方式对肝脏健康的影响往往比药物更为重要。熬夜是肝脏的大敌,夜间是肝脏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段,经常熬到凌晨才睡,会直接伤害肝细胞。饮食方面,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过多,易导致脂肪肝,进而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这些问题并非吃再多护肝片就能解决,控制饮食、保持合理体重才是关键。此外,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使肝脏功能下降,这一因素也常被忽视。

正确护肝的综合策略

医生最担心的是那些有肝脏问题却拖着不去检查的病人,很多人直到出现黄疸、肝区疼痛才就医,此时往往已发展为肝功能衰竭,回天乏术。其实,肝脏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轻度损伤通过休息、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就可能恢复,不一定依赖药物。但很多人盲目崇拜“护肝片”,错过了真正能帮助肝脏恢复的时机。

真正有效的护肝方式,第一步是定期体检,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第二步是保持生活规律,避免让肝脏过度劳累;第三步是在必要时合理用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护肝片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加速器”。

肝脏损伤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护肝片并非万能,必须科学、规范、谨慎地使用。与其盲目依赖药物,不如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少折腾肝脏,让它好好休息,远离酒精、垃圾食品和熬夜,定期体检,必要时合理用药,这才是真正靠谱的护肝之道。毕竟,肝脏只有一个,保护好它,才能陪伴我们走过漫长岁月;若护不好,再多的药也无法挽回。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