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直播间“高端四件套”存在严重虚假宣传问题,商户随意虚标支数、混淆材质,形成完整造假产业链,消费者易受骗且维权难,需监管部门、平台和消费者多方协同治理,重建市场信任。

“100支长绒棉””匹马棉””高支高密”——这些在直播间里被主播们反复强调的专业术语,如今却成了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央视最新曝光的直播间”高端四件套”造假内幕显示,从南通到嘉兴,从家纺城到私域直播,一条完整的虚假宣传产业链正在疯狂运转。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商户直言不讳:”线上卖货,支数标多少自己定”,”没人会测”。当商品参数沦为可以随意填写的数字游戏,当专业标准让位于营销话术,我们不禁要问:直播电商的诚信底线究竟在哪里?
一、数字游戏:支数背后的秘密
在纺织品行业,”支数”本是一个反映纱线粗细和质量的重要指标——支数越高,纱线越细,面料通常越细腻、耐用。理论上,100支意味着每平方英寸的织物中有100根纱线,属于高档面料。然而,在直播间这个特殊场域,”100支”却成了可以随意标注的营销噱头。
记者暗访发现,南通某直播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毫不避讳地表示,宣传中的”匹马棉””长绒棉”不过是吸引流量的话术,即便实际材质与之不符,也能通过模糊表述”蒙混过关”。更荒诞的是,不少商家直接将低至30-40支的产品标为”100支”,甚至不足50支的产品也敢堂而皇之冠以”高端长绒棉”之名。在嘉兴针对老年群体的私域直播中,主播信誓旦旦宣称的”全棉””高支”同样与实物相去甚远。
海宁家纺城的多个商户向记者透露,虚标支数、混淆材质已成为电商平台的”公开秘密”。一位不愿具名的商家更是直言:”线上卖货没人真测支数,标多少都由自己定。”这种肆无忌惮的底气从何而来?根源在于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难以通过肉眼准确辨别面料的真实支数,而平台监管的缺失又让造假者几乎零成本。
二、造假产业链:从生产到直播的完整闭环
直播间里的虚假宣传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造假链条。在生产端,一些厂家专门为直播渠道生产”特供”产品——这些产品在外观上模仿高端面料,但实际材质和工艺却大打折扣。为了降低成本,部分厂商甚至使用化纤混纺冒充纯棉,用低支数面料冒充高支数产品。
进入销售环节后,主播们则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强化消费者的认知偏差。常见的套路包括:反复强调”100支””长绒棉”等专业术语营造高端印象;通过灯光和道具美化产品质感;利用”限时抢购””库存有限”制造紧迫感;邀请”托儿”在直播间营造火爆销售的假象。一位曾参与过此类直播的内部人士透露:”我们的话术本里明确写着哪些词不能提,哪些词要反复强调,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冲动购买决定。”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条造假产业链已经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有专门负责设计包装的团队,让低价产品看起来像高端商品;有擅长编写直播脚本的团队,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诱导消费;甚至还有专门研究消费者心理的顾问,指导主播如何针对不同人群实施精准营销。这种系统性的造假行为,远比个别商家的不诚信更为可怕。
三、消费者困境:专业知识与维权难题
面对层出不穷的直播带货乱象,普通消费者往往陷入多重困境。首先是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支数””密度””克重”等纺织专业术语的真实含义,更无法通过简单的观察辨别面料的真实品质。当主播用”100支长绒棉”这样的专业词汇进行宣传时,消费者很容易产生”这一定是好东西”的认知偏差。
其次是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在直播间里,商家展示的往往是经过精心布置的样品,消费者无法触摸、感受实际产品的质地;而当产品到货后,即便发现与宣传不符,也往往因为”已经拆封””影响二次销售”等原因难以退货。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买回来的床单洗完就硬邦邦的,根本不可能是全棉;滑溜溜还不吸汗,最后自己倒贴运费退货。”
更令人无奈的是维权的高成本。许多消费者反映,当发现产品与宣传不符向平台投诉时,往往需要提供检测报告等专业证明,而普通消费者很难为了几百元的商品专门去做质量检测。即便最终维权成功,获得的赔偿也往往难以弥补时间精力的投入。这种”维权得不偿失”的现实,反过来又助长了商家的造假气焰。
四、监管困局与治理之道
直播间家纺造假乱象的泛滥,暴露出当前电商监管体系的明显短板。与传统线下销售相比,直播带货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虚假宣传往往通过语言暗示而非直接陈述实现,证据固定难度大;直播内容保存期限短,事后追查困难;跨平台、跨地区的销售模式更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
事实上,这并非直播电商第一次因虚假宣传引发关注。从早期的”燕窝糖水”事件到各类”网红食品”翻车,再到如今的”高端四件套”造假,直播带货的信任危机正在不断累积。然而,每次风波过后,行业似乎总能找到新的规避方式,继续游走在监管边缘。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当针对直播电商的特点,制定更加细化的监管规则,比如要求商家对宣传的”支数””材质”等关键参数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建立直播内容的”可回溯”机制,延长直播录像保存期限等。平台方则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完善消费者评价和投诉处理机制,对虚假宣传行为采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需要提高警惕和辨别能力。一个简单的常识是:真正的高端家纺产品不可能以远低于市场均价的价格大量销售。当遇到”超低价高端货”时,保持理性判断尤为重要。同时,消费者也应积极行使监督权利,发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共同维护健康的市场环境。
结语:重建信任任重道远
直播间里的”100支长绒棉”闹剧,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危机。当数字可以随意编造,当材质能够信口开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基本信任将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受损的不仅是某个商家的声誉,更是整个直播电商行业的未来。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直播电商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关系到数千万从业者的生计和国家数字经济的整体形象。治理直播乱象,不仅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更是为了这个新兴行业能够行稳致远。
在技术赋能商业的今天,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技术创新用于提升透明度而非制造信息壁垒,更多商业模式创新用于创造价值而非收割智商税。唯有如此,直播电商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不是沦为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对于消费者而言,擦亮眼睛、理性消费或许是最现实的自我保护方式;而对于整个社会,则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让诚信经营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