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园餐供应商绿捷:光鲜背后的食品安全隐忧与监管困境

上海校园餐巨头绿捷因虾仁炒蛋异味事件引发关注,其超长保质期食材暴露食品安全隐患,凭借异常速度崛起却背后问题重重,该事件折射出校园餐市场虽监管严格但成效不佳、企业易钻空子的困境,保障校园餐安全需加强监管、完善措施。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教育版图中,校园餐本应是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然而,上海校园餐巨头绿捷却因一份虾仁炒蛋,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背后隐藏的问题也如冰山一角,逐渐浮出水面,令人心惊。

一、虾仁炒蛋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

9月14日,当全网还在围观罗永浩暴捶西贝时,上海部分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称孩子所在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有异味,这一事件虽在当时未引起太大热度,但却成为了绿捷问题的导火索。9月15日,媒体调查曝光虾仁炒蛋的供应商正是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时间,舆论哗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此前就有家长向媒体反映,孩子多次吐槽绿捷提供的校园餐难吃,且多次反馈后供应商均未更换,社交媒体评论区也充斥着大量对绿捷的吐槽。这表明绿捷在校园餐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已经引发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不满,对其信任度大幅下降。

二、超长保质期食材暴露的食品安全隐患

9月18日,记者通过上海开放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对绿捷公司进行查询,结果令人震惊。绿捷进购的肉品中包括多款保质期365天的冷冻鸡鸭肉和鱼类、保质期540天的冷冻牛羊肉,以及保质期720天的冷冻五花肉。这些超长保质期的食材,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给校园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与绿捷相比,网传西贝的“两年生”西兰花都显得“真香”了。这些超长保质期的食材,其质量和安全性难以保证,长期食用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这也让人们不禁质疑,绿捷在食材采购环节为何会选择这样的食材,是其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了食品安全,还是监管环节存在漏洞?

三、绿捷的异常崛起与背后背景

绿捷的背景复杂,其背后是四川的新希望集团,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养猪业巨头,全年饲料销量2596万吨,位居世界第二,出栏生猪1652.49万头,位居中国上市猪企第三。一个主营饲料和养猪的企业跨界进入校园餐领域,并且取得了异常的成功,这本身就令人深思。校园餐生意现金流稳定,有餐费预收的现金池,还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是一门好生意,但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城市餐饮业、食品工业高度繁荣,竞争激烈,众多本地强手林立。然而,绿捷2014年注册成立,2017年就以日供36万份校园餐的业绩成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最大的营养餐供应企业,目前已增加到日供50万份。在事发前的8月,绿捷还大规模扩张,密集中标27个项目,覆盖超500所学校。如果没有这次虾仁炒蛋事件,绿捷一统上海校园餐似乎指日可待。绿捷凭借什么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速成王者,这背后值得探究。

四、校园餐市场的监管困境

校园餐生意准入门槛高、监管严,本是为了保障学生的食品安全。准入门槛高对企业资质和利润都有严格限制,监管严更是从多个层面进行把控,增加了教育部门的全套监管以及家委会等意见反馈渠道,上海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也设有专门通道。然而,现实却是校园餐桌的事故率不低,且出的都是低级事故,如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鼠头鸭脖”事件、河南三门峡义马市第一初级中学学生集体食物中毒、湖南长沙中加中学学生急性肠胃炎、辽宁本溪五里甸学校使用剩菜给学生食用等。这说明现有的监管措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为了保障校园餐安全,采用了中央厨房的预制菜、复热菜进校园的科技路线,理论上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预制菜更易监管,能实现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但实际上,监管依然存在漏洞。对企业规模的高标准,企业可以通过砸钱扩大规模来解决;严控利润的措施,企业可以通过使用劣质食材、降低成本的手段来应对;学生家长的反馈,学校也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这表明现有的监管措施很容易被企业钻空子,无法真正保障校园餐的安全。

上海校园餐供应商绿捷事件,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反映了整个校园餐市场的监管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措施,提高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学生们能够吃到安全、健康的校园餐。否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家长和社会的信任也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