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话农谚:从节气特点看今年冬天冷暖与农事关联

秋分时节南北天气与农事安排不同,今年是“早秋分”,古人通过“秋分降三度,入冬三层被”等农谚,依据秋分天气预示冬天冷暖,且冷暖天气对农作物越冬影响各异,农谚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现代仍需科学看待。

一、秋分至,季节与农事的转折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我们正式迎来秋分节气。秋分的“分”有四重含义,它平分秋季、平分阴阳、平分昼夜、平分寒暑。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阳气渐收,阴气渐涨,气温下降速度加快,冬季的脚步越来越近。

我国地域辽阔,秋分时节南北呈现出不同的天气特点和农事安排。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昼夜温差超10℃,白天凉爽,夜间低温明显,雨季基本结束,空气湿度降低,风力增大,易引发“秋燥”。此时,玉米、大豆等作物需及时收割,还要抢种菠菜、小葱、冬小麦等越冬作物。南方气温仍较高,但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进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阶段。中稻陆续成熟,要抢晴收割、晾晒,防止霉变;晚稻处于抽穗扬花期,需加强水肥管理,防御低温阴雨和“寒露风”。

二、秋分播种:因地制宜的智慧

“淤种秋分,沙种寒”,秋分后播种要根据土壤类型调整时间。淤土(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气性差、地温回升慢,播种过早易导致种子霉烂或出苗不齐。秋分时节气温适中、雨水减少,此时播种可利用淤土的后劲优势,为农作物提供稳定的水肥供应,确保苗齐苗壮。沙土地保水保肥性差,但能快速散热,可推迟到寒露节气播种,避免前期旺长,还能利用其透气性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育。

三、“早秋分”的气候预示

今年的秋分属于“早秋分”。秋分交节的阳历时间在每年9月22日至24日之间,但农历时间波动较大。正常情况下,秋分交节在农历八月的中旬,若在八月上旬则是“早秋分”,八月下旬则为“晚秋分”。今年秋分交节的农历时间为八月初二,是“早秋分”。老话说“早秋分凉风至,晚秋分暖风吹”,“早秋分”预示着秋分期间天气可能比较凉爽,甚至会刮凉风,但这只是古人经验,且农谚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今年秋分天气究竟凉暖还需拭目以待。

四、农谚里的冬天冷暖与农事影响

(一)“秋分降三度,入冬三层被”

如果秋分这天明显降温,古人认为进入冬天后天气会非常寒冷,甚至要盖三层被子。这里的“降三度”指相较于前几日有明显降温。冬天寒冷虽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但对农作物有益。它能冻死土壤和农作物残体上的害虫卵、幼虫,降低来年春季害虫基数;让病原菌活性降低或休眠,延缓病菌扩散,减少春季病虫害。同时,寒冷促使农作物通过生理调整提高抗寒性,增强对“倒春寒”的抵抗力,对果树而言,还能促进花芽分化,增加果实糖分和香气物质积累。

(二)“秋分大雨落,腊月雪纷飞”

秋分当天下大雨,古人认为腊月寒冬时降雪较多。冬天降雪虽寒冷,但对农民是好年景。雪的导热性差,覆盖在土壤表面形成保温层,减少土壤热量散失,避免越冬作物根系受冻;雪在形成过程中吸附氮元素,融化后渗入土壤,相当于天然氮肥;雪融化补充土壤水分,缓解冬季干旱,为越冬作物春季返青提供基础;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孔隙度,促进农作物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

(三)“秋分暖烘烘,三九穿单衣”

若秋分当天天气暖和,古人认为冬天三九时期也会暖和,甚至穿单衣就行。“三九”是冬季最寒冷时段,若此时暖和,整个冬天可能不会太冷。但暖冬对农作物生长有影响,冬小麦、油菜、果树等越冬作物需要低温积累完成自然休眠,进行养分转运。暖冬会使土壤温度偏高,农作物无法深度休眠,持续生长导致养分消耗大于积累,出现“假休眠”。

(四)“秋分太阳笑,暖冬人倍忙”

秋分这天太阳大、阳光足,古人认为冬天会比较暖和。暖冬会使原本冬季休眠或枯萎的杂草继续生长或提前萌发,生长周期延长,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杂草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会与农作物争夺氮素等养分,导致农作物分蘖减少、穗粒数下降;杂草蒸腾作用强,会加速土壤水分流失,来年春天与农作物争抢水分,造成返青困难、春旱等问题。因此,暖冬会使杂草存活率提高,来年春天农民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治理杂草,耽误春季农事。

五、总结与展望

今年冬天是否寒冷,从古人经验来看,若秋分交节当天明显降温或降雨,预示冬天寒冷且降雪多;若天气暖和,则预示冬天温暖。虽然天气冷暖对人们生活影响不大,但对农作物越冬影响较大,暖冬会让农民更加忙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虽不完全依赖农谚预测天气,但这些农谚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对现代农业生产和我们的生活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应在尊重科学的同时,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