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指南:遵循“1不洗,2不穿,3要吃,4要做”传统智慧,安然入秋

秋分作为阴阳交替关键节点,有“1不洗(夜晚不洗衣收阳气)、2不穿(不露脚踝肚脐、早晚不贪凉)、3要吃(吃秋梨、芋头、莲藕润燥养人)、4要做(竖鸡蛋、祭秋月、食秋菜、调作息)”的传统讲究,这是古人顺应自然、养生保健的智慧,提醒人们随节气变化调整习惯,安稳入秋。

一、秋分: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

公历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秋分,顾名思义,是秋天的一半,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几乎等长,阴阳相半,气候也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老话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过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气温下降速度加快,正所谓“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分是阴阳转化的关键点,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上升。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身心康健。因此,秋分这一天有着诸多讲究,老祖宗留下了“1不洗,2不穿,3要吃,4要做”的口诀,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养生之道。

二、1不洗:夜晚别洗衣,收住阳气好过冬

秋分之后,夜晚阴气最重,外头温度低、湿气厚。老话说“秋分夜不洗衣,阳气收敛防寒湿”,这是因为晚上洗衣服,水汽不易收住,衣服容易沾上寒气。穿在身上又潮又凉,时间长了会让身体不舒服。而且,秋分之后太阳没那么猛,湿衣服很难晒干。小时候家里老人总说,衣服得见见天日,白天洗白天晒,阳气足,衣服暖和干爽。阴气重的夜里洗衣服,不仅容易发霉,还招寒气。所以,秋分后要顺应自然,衣服要趁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洗,晚上千万别图省事。

三、2不穿:脚踝肚脐别露,早晚莫贪凉

秋分过后,穿衣也有不少讲究。“白露身不露,秋分脚不露”,脚踝、肚脐这些地方皮下脂肪薄,最容易受凉。老一辈常说“寒从脚生”,脚一凉,寒气就往上窜,身子骨就容易出毛病。肚脐也是个要紧地方,护好了肚脐,肠胃少闹腾。

有些年轻人爱穿九分裤、露脐装,秋分以后劝你还是收一收。别光顾着时髦,健康更重要。天一凉,风一吹,寒气可不认人。另外,这时候早晚温差大,别被中午的太阳骗了。白天热点没事,早晚一定得加件外套,别冻着脖子和肩膀。老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可别真乱。穿多穿少,得看天,别硬抗,也别太着急添衣。给身子一点适应的机会,这才叫“春捂秋冻”,可别真当成硬扛。

四、3要吃:三样“秋分果”,润燥又养人

秋分一过,天干气燥,饮食上要多吃一些润燥养人的食物。老祖宗给出了答案——秋梨、芋头、莲藕,样样都是应季宝贝。

秋梨水分多,吃起来甜润可口。秋天最怕“燥”,嘴巴干、皮肤紧,吃秋梨能有效缓解。农谚里说“秋梨润肺化痰,雪梨止咳润喉”,嗓子不舒服的时候,来一碗冰糖雪梨汤,里外都舒坦。

秋分吃芋头是不少地方的习俗。老话讲“秋分吃芋头,遇事不犯愁”,芋头“芋”与“遇”谐音,沾个吉利。芋头软糯香甜,健脾养胃,秋天吃它正合适。家人围坐,一起吃芋头,寓意日子越过越好。

秋分前后,莲藕最脆甜。老话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吃藕能养胃补血,还寓意家人团圆,情谊不断。凉拌、清炒、炖汤,怎么吃都合适。秋天多吃点时令蔬菜,比啥补品都强。

五、4要做:四种“顺时事”,养生又添福

秋分不光有吃的讲究,还有不少传统活动和养生法。

“秋分到,蛋儿俏”,秋分这天,鸡蛋最容易立起来。家家户户都玩这游戏,图个吉利。有人说,能把蛋竖起来,来年运气好。其实这也是对天地阴阳平衡的美好祝愿,大伙不妨试试,乐一乐,也算顺天意。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秋分正是祭月的节气。虽说现在大多把祭月挪到中秋,可秋分这天抬头看看月亮,心里头多一份敬畏,也算不负古人心思。顺便让孩子们知道,天上月亮圆圆,家里人团团圆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美好。

秋分这天,乡下人爱去地头采“秋菜”,回家煮一锅“秋汤”。有句顺口溜“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这不过是一种祈福方式,图个家人健健康康。

秋分一过,阳气收敛,晚上别再熬夜了。早睡早起,养足精神,顺着自然节律走,给身体储备点能量。白天适当锻炼,晚上早点歇息,别拿健康开玩笑。天凉了,身体也得学会“收”,别再像夏天那样疯玩到大半夜。

六、顺应自然,养生之道

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二“秋分”,老祖宗留下的“1不洗,2不穿,3要吃,4要做”,不是让咱们墨守成规,而是教咱们顺应自然,爱惜身体。节气养生,顺天而为。天变了,咱们的习惯也要跟着变。在这个秋分时节,让我们遵循传统智慧,调整生活方式,以健康的姿态安然入秋,迎接冬天的到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