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男子陈先生9月22日深夜睡觉时误将盘踞胸口的银环蛇当作蜈蚣,惊醒打死蛇后经确认是剧毒蛇,此事让他后怕并促使他排查家中隐患,同时为秋季居家防蛇安全敲响警钟。

在生活的舞台上,意外总是不期而至,而当危险的生物悄然闯入我们的私人空间时,那种措手不及的惊悚感更是让人后怕不已。9月22日深夜,江苏常州的一名男子陈先生就经历了这样一场惊魂时刻——一条蛇悄然爬上他的身体,这一意外不仅让陈先生心有余悸,也为秋季居家防蛇安全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深夜惊魂:误把毒蛇当蜈蚣
9月22日的常州,秋意渐浓,夜晚气温降至22℃左右。陈先生家中卧室开着26℃的空调,窗帘只拉了一半,月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床尾的地板上,营造出一种看似宁静的氛围。然而,凌晨1点多,正处于深度睡眠中的陈先生却突然感觉右肩到胸口的位置传来一阵冰凉的触感,那触感带着细微的蠕动,顺着皮肤缓慢游走。
“一开始以为是蜈蚣爬上来了。”陈先生回忆道。常州秋季潮湿,偶尔会有小虫子钻进家里,此前他也曾遇到过蜈蚣,那种冰凉且带点“多足蠕动”的感觉让他下意识地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他迷迷糊糊地抬起右手,想把“蜈蚣”挥走,可手指触碰到的瞬间却察觉到异样——没有蜈蚣的多足触感,反而摸到一片光滑且带着细微鳞片的躯体,长度比常见的蜈蚣长得多。
这异样的触感让陈先生瞬间清醒,他猛地坐起身,左手摸索着床头的台灯开关。“啪”的一声,暖黄色的灯光照亮卧室,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一条约30厘米长的蛇正盘踞在他的胸口,身体呈现黑白相间的环状纹路,头部微微抬起,吐着细小的信子。
慌乱中,陈先生抓起枕边的棉质拖鞋,朝着蛇的身体狠狠拍下。蛇受到惊吓,快速扭动身体试图逃窜,却被他连续拍打数下,最终瘫在床单上不再动弹。他盯着蛇的尸体,心脏仍在剧烈跳动,手心渗出冷汗,这时才发现床单上已留下几处细小的蛇鳞,自己的睡衣领口也被慌乱中扯得变形。
剧毒确认:网友与专业人士的警示
冷静下来后,陈先生用纸巾裹住蛇的尸体,将其放在阳台的塑料盆里,随后拍下照片发到小区业主群,想问问邻居是否认识这种蛇。没过几分钟,群里的消息炸开了锅——有业主留言“这是银环蛇,剧毒!被咬了几分钟就会出事”,还有从事林业工作的邻居指出,银环蛇的毒液含神经毒素,无特效解毒剂的情况下,致死率极高。
这些留言让陈先生后背发凉,他赶紧私信那位林业工作的邻居,发送了更清晰的蛇身纹路照片。对方很快回复,确认蛇的特征与银环蛇完全吻合,“你运气太好了,它没攻击你,要是被咬了,凌晨这个点送医都来不及”。为了进一步确认,陈先生又联系了当地消防救援支队,工作人员听完描述并看过照片后,也证实这是银环蛇,还提醒他尽快处理蛇的尸体,避免其他宠物或小孩接触。
当天上午,陈先生将蛇的尸体装入密封袋,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工作人员按有害生物处理流程销毁。疾控中心的医生特意电话联系他,询问是否有被蛇牙划伤或唾液接触皮肤的情况,“银环蛇性格温顺,但受惊时仍可能攻击,即使没被咬,也要注意皮肤是否有破损”。陈先生仔细检查了自己的身体,确认没有伤口后,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下,但一想到“剧毒”二字,还是忍不住后怕:“要是当时没醒,或者伸手时被它咬到,后果不堪设想。”
隐患排查:后怕中的安全反思
事件发生后,陈先生第一时间检查了家里可能让蛇进入的通道。他发现卧室窗户的纱窗有一处约5厘米的破洞,阳台与客厅连接的推拉门底部缝隙较大,足够小体型的蛇钻进屋内。“之前觉得这些缝隙不影响,现在想想太危险了。”他当天就找来胶带封住推拉门缝隙,联系维修人员更换了纱窗,还在阳台角落放置了驱蛇粉,按照消防人员的建议,将阳台堆放的纸箱、旧家具等杂物彻底清理,避免成为蛇的藏身之处。
他还在小区业主群里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提醒邻居们检查家中的防护漏洞:“秋季蛇类要准备冬眠,会找温暖的地方躲,大家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关好门窗,阳台别堆太多杂物。”有邻居回应说,最近也在小区绿化带看到过小蛇,物业随后表示会加强小区内的驱蛇工作,定期对绿化带、下水道口等区域喷洒驱蛇药剂。
9月24日,陈先生在家中整理物品时,看到阳台的塑料盆,仍会想起那天凌晨的场景。他把卧室的台灯换成了感应式,只要有物体靠近床头就会自动亮起,还在床底放置了防虫驱蛇的香囊。“现在晚上睡觉前,都会下意识检查一遍窗户和门缝,再也不敢大意了。”他笑着说,这次经历让自己彻底记住了“居家安全无小事”,也希望更多人能引以为戒,避免类似的意外发生。
当天傍晚,常州当地的社区网格员上门走访,向陈先生发放了秋季居家防蛇、防蚊虫的宣传手册,手册上详细标注了常见有毒蛇类的特征、被咬伤后的急救方法,以及居家防护的具体措施。陈先生接过手册,认真翻看着,夕阳透过新换的纱窗,在手册上投下均匀的光影。
陈先生的这次经历,为我们敲响了秋季居家防蛇的警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潜在的危险,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家居防护,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