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河南信阳中院开庭审理一起醉驾致3死案,被告人黄某称喝网红调酒、驾车时“断片不记得摸过车”,家属代秀珍穿印有逝者照片短袖忍痛出庭,案件暴露网红调酒风险与无经验者醉驾危害,目前择期宣判,引发社会对相关现象及责任认定的反思。

2025年9月23日,河南信阳中级人民法院外细雨蒙蒙,气温17℃,一场牵动人心的醉驾案庭审在此开庭。这起案件不仅造成了3人死亡的悲剧,更引发了社会对于网红调酒、无经验者醉驾等诸多问题的深刻反思。2025年9月23日河南信阳中院开庭审理一起醉驾致3死案,被告人黄某称喝网红调酒、驾车时“断片不记得摸过车”,家属代秀珍穿印有逝者照片短袖忍痛出庭,案件暴露网红调酒风险与无经验者醉驾危害,目前择期宣判,引发社会对相关现象及责任认定的反思。
一、庭审现场:被告人“断片”与家属悲痛的强烈反差
庭审中,被告人黄某称自己因喝网红调酒,又与孙某某在烩面馆喝了大量白酒和啤酒,处于严重醉酒状态。她联系前男友遭拒后自行驾车寻找,驾车操作极其生疏,车辆灯光闪烁、后备箱弹开、启动异响等细节,都显示出她“基本无驾驶经验”。而关于车钥匙的获取,黄某称自己“跳了两下”后孙某某从右腿口袋掏出钥匙递给她,之后就彻底断片,“不记得摸过车”;孙某某则辩称钥匙是黄某自行拿走,他去卫生间没发现黄某驾车离开,还感慨“因交友不慎坠入深渊”。最终,黄某表示认罪认罚,孙某某却否认部分指控。
与黄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逝者家属代秀珍的状态令人揪心。小盛、婷婷和冉冉在这场醉驾事故中丧生后,她几乎吃不下饭,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基本营养。庭审当天,她穿着印着3个孩子照片的白色短袖,格外刺眼。庭审过程中,她多次因情绪激动和身体虚弱头晕、腿软,中途喝了4瓶葡萄糖才勉强缓解。庭审结束后,她再也撑不住,由丈夫背着走出法院大门。面对媒体镜头,她声音哽咽,反复强调“希望能得到公正的判决”,简单的话语背后,藏着一整年的痛苦与期盼。
二、网红调酒:隐藏在时尚背后的危险
这起案件中,“网红调酒”成为不可忽视的背景点。近年来,“伏特加兑饮料”“威士忌配可乐”等调酒方式在社交平台走红,这类搭配虽能掩盖酒精的辛辣味,却容易让人忽略实际摄入量,导致不知不觉中饮酒过量。黄某饮用的40%酒精度伏特加本就是高度酒,再叠加白酒、啤酒,醉酒程度可想而知,也为后续的危险驾驶埋下隐患。
网红调酒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一些博主为了吸引眼球,推广这些看似新颖、美味的调酒方式,却很少提及其中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往往被调酒的新奇口感所吸引,缺乏对酒精摄入量的正确认知。在追求时尚和刺激的过程中,他们忽视了酒精对身体的危害以及对驾驶安全的严重影响。
三、无经验者醉驾:社会危害性更大
黄某虽在2018年考取驾驶证,但因家中无车,此后几乎没碰过方向盘,相当于“持证的新手”。这种“基本无驾驶经验”的情况,使得她醉驾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无经验的驾驶员在正常情况下应对复杂路况和突发情况的能力就相对较弱,而醉酒后,其判断力、反应能力和操作能力都会进一步下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醉酒驾驶机动车致人死亡且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情节特别恶劣的,可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黄某不仅醉驾,还属于无经验驾驶,她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四、同饮者责任: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同饮者孙某某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也是这起案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他是否明知对方醉驾仍提供钥匙,是否尽到劝阻义务等细节,将影响后续的判决。在社交场合中,同饮者往往对彼此的饮酒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当发现有人饮酒过量时,有责任劝阻其驾驶车辆,确保其安全回家。
从法律角度看,如果孙某某明知黄某醉酒仍提供钥匙,或者没有尽到合理的劝阻义务,他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道德层面讲,同饮者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和照顾,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五、案件反思: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起醉驾致3死案,不仅仅是一起交通事故的司法进程,更暴露了“网红调酒风险”“无经验者醉驾”等现实问题。3条生命的逝去,一个家庭的破碎,都在提醒着所有人:酒精不是“免责牌”,驾驶更不是“儿戏”。
对于网红调酒,社交媒体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酒精的危害,避免因追求时尚而忽视安全。对于无经验者,应该加强驾驶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对于同饮者,也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饮酒场合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个案件中,我们看到了被告人黄某的“断片”辩解,也看到了家属代秀珍的悲痛与期盼。希望信阳中院能够根据事实和法律,做出公正的判决,给受害者家属一个交代,也让社会公众从中吸取教训,共同维护交通安全和生命尊严。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杜绝酒后驾驶,不参与网红调酒等危险行为,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