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对470名肺癌患者解剖研究发现肺癌有慢性肺部炎症、肺大泡、沉默结节、假扮感冒、常年暴露隐形致癌源五大共性,提醒人们重视肺癌早期无声信号,遵循科学防癌建议,通过定期检查等措施守护肺部健康。

在当今社会,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复旦大学病理团队对470名肺癌患者肺部进行解剖研究,揭示了肺癌并非突然降临,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交织编织而成,且在不同患者身上呈现出五大惊人共性。这些共性不仅为我们敲响了健康的警钟,更为肺癌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沉默的“慢性肺部炎症”:被忽视的癌变温床
在470名肺癌患者中,超过八成在肺癌发生前几年就已存在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痕迹。肺间质作为肺泡和血管之间柔软的气体交换垫,健康时通透如海绵,能保证氧气的顺畅交换。然而,长时间的炎症会使肺间质纤维化、变硬,导致氧气难以进入肺部,形成缺氧环境,而这种缺氧环境恰恰为癌细胞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慢性肺部炎症通常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患者往往只是偶尔咳嗽、晨起咳痰、呼吸变浅,将这些症状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或老毛病,从而错过了最佳的修复期。研究统计显示,慢性肺部炎症会使肺癌风险提升近3倍。
针对这一共性,医生给出了专业建议:咳嗽超过8周,即便不咳血,也必须进行胸片或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肺部的潜在病变;吸烟者建议每年查一次肺功能(包括一秒容积FEV1),密切关注肺部功能的细微变化;长期在尘土、化工车间、工地等暴露人群,必须佩戴N95口罩,这不仅能有效防止病毒入侵,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癌风险。
二、危险的“肺大泡”:潜在的癌变诱因
在不少肺癌患者的肺部标本中,医生观察到了肺表面鼓起的大泡,这些大泡如同没有血供的气球,像一处废弃的仓库。肺大泡常见于长期吸烟或慢阻肺患者,一旦破裂,不仅可能导致气胸,更可能成为癌变的温床。因为缺氧环境会刺激异常细胞增殖,增加癌变的可能性。
临床上曾有一个年轻患者,吸烟10年,突然出现胸痛症状,被诊断为自发性气胸。手术中发现,其周围组织已经出现癌变,属于不典型肺泡背景。这一案例警示我们,肺大泡不容忽视。
对于40岁以上有长期烟龄的人,医生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以便及时发现肺大泡等肺部异常;戒烟是减缓肺泡萎缩的有效方法,能够降低肺大泡恶变的风险;若突发胸痛或气促,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排查气胸,并做CT评估肺部状况。
三、被忽视的“沉默结节”:良恶难辨的隐患
很多患者的病历上会出现“肺部小结节,建议随访观察”的诊断。然而,复旦的解剖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结节都适合随访,有些结节具有恶性倾向。孤立结节边缘毛糙、有混杂钙化、血管穿行结节等特征往往提示恶性。现实中,有人每年体检都有结节,但报告总写“良性”,结果3年内快速长大,等到做手术时已经转移。
针对肺部结节,医生建议:直径超过8毫米的结节,应做PET – CT评估代谢活性,以更准确地判断结节的性质;结节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增长速度快的要主动进行穿刺或手术,避免延误病情;切勿盲目相信“良性”诊断,结节的变化才是关键,要密切关注结节的动态。
四、肺癌早期会“假扮感冒”:易被混淆的症状
在研究中,近一半的患者在确诊肺癌前3个月,都曾被当作感冒或支气管炎治疗。他们出现咳嗽、低热、夜间出汗、乏力等症状,甚至以为是新冠后的反复感染。但解剖结果显示,这其实是肺癌早期的浸润反应,尤其是腺癌型肺癌,最擅长乔装打扮。
很多肺癌患者不会出现咳血症状,因此不能等到咳血才警觉。医生建议:50岁以上、有吸烟史或家族癌症史的人群,一旦出现持续两周以上咳嗽、低热、体重下降等症状,应立刻做胸部CT检查;不要用抗生素硬拖病程,因为病毒感染不会持续那么久,应及时排查肺癌的可能。
五、常年暴露隐形致癌源:隐藏的致癌风险
女性肺癌患者中,超过七成有长期厨房油烟暴露史。她们从不吸烟,却在封闭厨房里高温爆炒辣椒、动物油,且没有排风设施。油烟里的苯并芘是一类致癌物,长期暴露会使肺癌风险增加1.8倍。此外,长期接触石棉、甲醛、装修废气、汽车尾气、二手烟等,虽不会立刻致病,但会在肺里埋下癌变的种子。
为降低此类致癌风险,医生建议:厨房必须安装大吸力油烟机,炒菜时要开窗通风,确保油烟及时排出;尽量减少高温爆炒,能蒸煮就不要炸,降低油烟产生;新装修房至少通风半年以上再入住,减少装修废气的危害。
六、总结与行动清单:科学防癌,刻不容缓
肺癌的这五大共性警示我们,肺癌的信号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但多数人忽视了。吸烟、慢性咳嗽、结节变化、假感冒、油烟暴露等都可能是肺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
作为医生,给出以下忠告:别相信“没症状就没事”,肺癌早期尤其无声,很多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肺部可能已经发生病变;别靠胸片排查肺癌,低剂量螺旋CT才是金标准,胸片对于早期肺癌的检测灵敏度较低,而低剂量螺旋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细微病变;别忽视结节变化,三个月到半年做一次影像对比才有意义,及时发现结节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干预。
为了有效预防肺癌,还为大家提供了以下行动清单:
- ≥40岁、长期烟龄者:每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以便及时发现肺部的早期病变。
- 咳嗽 > 8周:拍胸片或CT,不要拖延,及时排查病因。
- 家族有肺癌史:50岁起每年体检加CT,加强对肺癌的监测。
- 厨房作业:全程油烟机 + 开窗通风,减少油烟暴露。
- 有肺结节: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直径 ≥ 8mm 的结节优先PET – CT,确保对结节的准确评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肺癌标本整理研究报告、《中国居民恶性肿瘤筛查与预防推荐》以及WHO《全球吸烟与肺癌流行病学报告》等参考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研究依据。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肺癌的预防,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肺部健康,别让忽视成为健康的遗憾。或许你的分享,就能救一个人的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