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自费7万包场30场电影《731》,以朴实行动守护沉重历史记忆,引发各界连锁响应与情感共鸣,凸显历史题材影片虽面临题材沉重、流量缺失等困境,但铭记历史的意义非凡,呼吁人们勿忘历史伤痛。

在当今电影市场,商业大片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一些具有深刻历史意义但题材沉重的影片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电影《731》的上映,就如同在喧嚣的商业浪潮中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而陈佩斯为《731》包场30场的举动,更是以一种朴实而有力的方式,守护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记忆,其情怀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一、《731》:沉重历史的影像呈现
“如果这段历史再没人掏钱买票,它可能真的会被算法刷走。”陈佩斯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731》这部影片所面临的困境。电影将课本角落里那段关于“731”的历史,以震撼的画面呈现出来。冻伤实验、鼠疫培养、活体解剖……镜头冷静得如同手术灯,但观众席却传来阵阵抽泣。这些曾经被数字掩盖的伤痛,在影像的呈现下,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些被剪掉名字、只留下编号的中国人、朝鲜人、苏联人。
导演赵林山为了这部电影磨了十年,剧本改了243遍,只为让这些数字变成真实可感的人。他试图通过电影,让观众铭记那段历史,记住那些曾经遭受苦难的人们。然而,电影上映前,业内并不看好。题材太重,片长2小时48分,没有流量明星,这些都成为了影片票房的潜在阻碍。点映时,上座率不到三成,似乎也印证了业内的担忧。
二、陈佩斯:用行动诠释守护历史的责任
陈佩斯不是第一次做出这样“傻事”。2015年《戏台》巡演,他把首场收入全捐给抗战老兵;2021年河南水灾,他托朋友运了三大车物资,连微博都没开。这一次,他自己掏7万,一口气买下30场《731》。他没有买热搜,没有开直播,甚至连朋友圈都没发,只是把票直接送到哈尔滨、南京这些曾被细菌弹撕开伤口的城市,就像在给老邻居递上一张迟到的电影票。
当身边人劝他“花7万不如买流量”时,他反问:“流量能替我们记住吗?”这句话掷地有声,道出了他守护历史的决心。陈佩斯深知,流量只是一时的喧嚣,而历史的记忆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守护。他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影院,去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
三、包场效应:引发连锁反应与情感共鸣
陈佩斯包场后的第三天,转折点出现了。哈尔滨一家影院原本一天排两场,临时加到七场,午夜场依旧满座。有观众看完在电梯里哭到蹲地,保洁阿姨递纸巾时说:“我姥爷当年就在平房区,电影里的路我认得。”这些真实的反应,让我们看到了电影《731》的力量,也看到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
片方公布的数据令人瞩目:9月18日首映日票房3亿,猫眼评分9.2。虽然豆瓣迟迟不开分,但评论区的两极评价也从侧面反映了电影的影响力。有人说“看完想砸车”,也有人说“太血腥,该分级”,而制片方的回应“731部队当年没给受害者分级”更是让人深思。
陈佩斯的包场行动引发了连锁反应。东北一家饺子馆老板包了五场,条件是“必须让学生免费看”;南京某互联网公司把团建改成集体观影,HR说“比团建吃饭省钱,还长记性”。影院经理透露:“《731》的爆米花销量只有普通片的三分之一,但纸巾消耗翻了三倍。”这些现象都表明,陈佩斯的行动激发了人们对历史题材电影的关注和热情。
四、历史记忆:不容忘却的沉重与警示
与暑期档靠明星和爱情拿下高票房的《南京照相馆》相比,《731》在上映第七天才破10亿,排片曲线却罕见地“逆跌”。观众看完出来,直接在售票处买二刷票,这种场面十年没见。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历史题材电影有着强烈的需求,对那段沉重的历史有着深刻的铭记。
《731》用一个笨办法结尾:黑屏,只有六个白字——“这里无人生还”。没有彩蛋,没有花絮,灯亮时全场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声。一位带着女儿来看的妈妈说:“孩子问我为什么没哭,我说因为哭太轻了。”这种无声的震撼,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表达出历史的沉重。
陈佩斯后来接受采访,被问到“值不值”时,他掰着指头算:“7万块,30场,平均一场233人,7000多人能记住,不亏。”记者追问如果票房还是不高呢?他笑:“那我再包30场,反正不能让这段历史变成PPT里的一页。”他的话语坚定而有力,让我们看到了守护历史记忆的责任和担当。
电影散场后,出口处摆着一摞免费明信片,正面是731部队旧址的雪景,背面印着一句话:“忘记历史的人,会重复历史。”没人知道是谁放的,就像没人知道下一位包场的人是谁。但票根上那行小小的“特别鸣谢:陈佩斯”,已经足够让下一个走进影院的年轻人,在黑暗中握紧拳头。
陈佩斯为《731》包场30场的举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电影包场,更是对历史记忆的守护和传承。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历史不容忘却,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从中汲取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陈佩斯这样的人,用实际行动去守护我们的历史记忆,让历史的警钟长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