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北站9月6日22时许因30余名粉丝围堵演员刘轩丞导致秩序混乱,引发公众对追星行为的关注,反映出公众常将饭圈乱象与正常追星混淆,而理性追星能助力自我成长且对象多元,呼吁摒弃片面认知、倡导理性追星并营造健康追星环境。

一、高铁站追星闹剧:秩序混乱引众怒
近日,“开封北站出站口乱作一团”的视频冲上热搜,画面中铁路工作人员连声呼喊“不要挤”“别掉下去了”的警示声,让公众直观感受到现场的混乱。铁路郑州站9月8日发布的官方说明,揭开了9月6日22时许开封北站这起秩序混乱事件的真相。
演员刘轩丞搭乘G1555/8次列车抵达开封北站,30余名持有有效车票的人员在站台主动聚集,对其进行围堵,并一路尾随拍摄至出站口区域。从现场传播的视频可见,大量人员举着手机在站台内聚集,密集的人群将站台通道完全堵塞,其他正常出行的乘客暂时无法顺利上下列车,现场秩序陷入混乱。混乱过程中,个别参与追拍的人员因相互推搡,不慎摔倒在地。
这一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其他乘客的正常出行,也对车站的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好在开封北站的工作人员与铁路公安迅速介入,第一时间开展人群疏散工作,经过及时处置,保障了刘轩丞顺利出站,且事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也未对列车正常运行造成延误,车站其他通道的通行秩序始终保持正常。
二、“饭圈乱象”与正常追星的混淆
外界提及追星,多与私生围堵、网络互撕等负面事件关联,圈内粉丝也常因群体标签被污名化而难以辩解。这种认知偏差的根源,在于公众将部分不理智粉丝引发的“饭圈乱象”与正常追星行为混为一谈,忽视了追星本身可能具备的积极价值。
“追星”的核心是个体对具有特定魅力,如艺术才华、专业能力、人格品质的对象产生欣赏与支持,这种情感投射本身具有主观性与多样性,既可以是购买偶像作品、观看公开演出,也可以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前进动力。而“饭圈文化”则是粉丝群体在互动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与规则体系,其初始形态包含投票助力、正向安利等良性内容,旨在为偶像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且不影响其他群体利益。
但近年来,饭圈文化逐渐出现异化,部分粉丝群体在“为偶像好”的名义下,衍生出控评、互撕、购买未公开行程等乱象。私生粉丝为近距离接触偶像,在高铁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围堵,扰乱公共秩序,甚至威胁他人安全;部分粉丝群体为争夺“人气排名”,组织大规模网络攻击,对其他偶像及其粉丝进行辱骂、人肉搜索。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少数不理智粉丝的极端选择,属于饭圈文化中的负面分支,不能代表所有追星行为,更不应成为“追星”被污名化的理由。
三、理性追星的力量与价值
公众对追星的负面刻板印象,主要源于对饭圈乱象的过度关注,却忽视了理性追星群体的存在与价值。在粉丝群体内部,不理智行为同样受到抵制与批判。当出现网络暴力言论时,理性粉丝会主动劝导发布者删除内容,避免偶像声誉因个别行为受损;面对私生围堵事件,多数粉丝会公开反对,呼吁尊重偶像私生活与公共秩序。这种内部约束机制表明,追星群体并非单一的“疯狂”画像,而是存在明显的理性与非理性分层。
理性追星者从不将“追星”视为生活的全部,而是将其作为自我成长的助力。他们可能因偶像的外语歌曲开始学习新语言,为制作偶像安利视频主动掌握剪辑技术,甚至为参加偶像的海外公开演出,锻炼独自规划行程、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偶像更像是一个“精神坐标”,引导粉丝将欣赏转化为行动,在探索新领域、突破舒适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部分粉丝在追星过程中容易陷入“自证陷阱”,为证明对偶像的“爱意浓度”,与其他粉丝比拼购买周边的数量、参加演唱会的次数,甚至因他人获得偶像“饭撒”而产生嫉妒心理,逐渐失去最初追星时的纯粹快乐。而理性追星者则能始终保持清醒,他们会为偶像作品付费,但不盲目囤积;会存钱参加公开演出,但不牺牲自身生活质量;会欣赏偶像的优点,也能理性看待偶像的争议行为。这种理性源于对“追星主体性”的认知,粉丝与偶像之间并非“依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价值互动。
四、追星的多元对象与自我成长
追星过程中,个体的情感投射与行为实践,本质上是对自我需求、能力边界与成长方向的探索。当粉丝为理解偶像的海外采访而学习外语时,是在突破语言壁垒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学习潜力;当粉丝为制作高质量安利内容而研究视频剪辑、文案写作时,是在尝试新技能的过程中明确兴趣方向;当粉丝独自前往异地观看演唱会时,是在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中提升独立能力。这些行为看似围绕偶像展开,实则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突破,粉丝在“为偶像付出”的表象下,实则是在为自我成长积累经验。
正如部分粉丝所言,“追星不是把自己变成偶像的附属品,而是通过偶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以自我成长为核心的追星模式,正是自我启蒙的体现。它让个体在情感投入中保持理性,在目标追求中认清自我,最终实现从“欣赏他人”到“提升自我”的转变。
此外,追星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娱乐明星,任何能为个体提供正向引导的人物,都可成为“追”的对象。科学家的科研精神、艺术家的创作态度、运动员的拼搏意志,同样能成为粉丝的精神动力。有人因崇拜航天科学家而投身理科学习,立志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有人因欣赏画家的艺术追求而开始学习绘画,在创作中找到精神寄托。
珠海“造浪事件”、粉丝追星挤爆高铁站等事件,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摒弃对追星的片面认知,倡导理性追星,让追星成为自我成长的助力,而不是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利益的借口。同时,粉丝群体也应加强自我约束,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追星环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