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闹之殇:从传统习俗到侵犯恶行的堕落与救赎

文章指出当下部分地区婚闹现象恶劣,常超出玩笑边界,将捆绑、殴打、猥亵等行为美其名曰“热闹”,实则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这并非传统习俗而是人性之恶;将恶俗婚闹归咎于“地方风俗”是偷换概念,真正传统讲究“发乎情,止乎礼”;根治恶俗婚闹需法律明确边界、社会形成“零容忍”氛围、个人树立自觉,让婚礼回归纯粹美好,使恶俗婚闹成为历史。

在人生的长河中,婚礼无疑是极为璀璨的时刻,它象征着爱情的升华与新生活的开启,本应洋溢着幸福与温馨。然而,在某些地区,婚闹这一原本可能带有祝福意味的传统习俗,却逐渐偏离了正轨,沦为对人格尊严的公然践踏,将一场美好的婚礼变成了令人痛心的“婚劫”。

婚闹乱象:触目惊心的现实

婚闹现象并非个例,其恶劣程度令人发指。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78.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婚闹存在过度行为,其中23.6%的人曾目睹或经历过性骚扰式婚闹。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新人及伴娘的噩梦。在某些地区,捆绑、殴打、猥亵等行为被美其名曰“热闹”,实则是打着传统旗号的野蛮行径。新人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本应享受众人的祝福,却不得不面对这些无端的侵犯和伤害,他们的尊严被无情地践踏,心灵也遭受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相比之下,文明地区的婚庆活动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那里多是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既能够烘托出热闹的婚礼气氛,又不失体面和尊重。宾客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为新人的幸福喝彩,新人也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开启新的生活。这种文明的婚庆方式,才是婚礼应有的模样,它让我们看到了尊重和关爱在婚礼中的重要性。

传统幌子:荒谬的托词

将恶俗婚闹归咎于“地方风俗”纯属偷换概念。真正的传统习俗讲究“发乎情,止乎礼”,《礼记》中早有“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的明训,强调的是婚礼的庄重和神圣,以及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然而,如今某些人却以“传统”为盾牌,行低俗之实,这无异于指鹿为马。他们无视传统的真正内涵,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之快,或者遵循一些陈规陋习,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尊严。

更可笑的是,当受害者提出抗议时,竟有人倒打一耙,声称“我们这儿都这样!”这种“法不责众”的荒谬逻辑,恰恰暴露了其道德底线的彻底沦丧。他们以群体的行为为借口,试图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开脱,却忘记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文明风尚。

根治之策:多管齐下的努力

根治恶俗婚闹需要多管齐下,从法律、社会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

在法律层面,应明确界定婚闹与违法的边界。正如《民法典》第1010条对性骚扰的界定,为打击婚闹中的性骚扰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婚闹中的违法行为受到应有的制裁,能够有效地遏制恶俗婚闹的发生。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让违法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才能让他们不敢轻易侵犯他人的权益。

在社会层面,要形成“零容忍”的舆论氛围。媒体、社会组织等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婚庆观念,认识到恶俗婚闹的危害。当全社会都对恶俗婚闹持零容忍的态度时,那些试图进行恶俗婚闹的人就会感受到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文明地区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推广,如某地推出的“文明婚庆公约”,将“不低俗、不暴力、不侵权”写入村规民约,这种移风易俗的智慧,给陈规陋习当头棒喝,引导人们树立文明、健康的婚庆新风尚。

在个人层面,每个人都需要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觉。我们应当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意愿和尊严,不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参与婚庆活动时,要以文明、友善的方式为新人的幸福增添光彩,而不是通过恶俗的婚闹来制造所谓的“热闹”。

回归本质:婚礼的纯粹美好

婚姻本应是爱情的殿堂,是新人相互承诺、携手一生的开始,岂容沦为暴力的秀场?当某些人还在为恶俗婚闹辩护时,文明社会早已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喜庆,从来不需要以伤害为代价。每一场婚礼都应该回归“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纯粹美好,让新人能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开启新的生活。

我们期待未来每一场婚礼都能成为文明的典范,那些打着“风俗”幌子的丑陋行径,终将成为历史笑谈。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根治恶俗婚闹,让婚礼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回忆。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文明风尚的提升,让尊重和关爱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