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iPhone 17系列发售时,拼多多靠“直降1000元”百亿补贴吸引消费者,却出现大量砍单情况,消费者付款后收不到货,防砍单教程难奏效,平台防黄牛措施失效且维权困难,引发信任危机,这暴露出平台扩张中的矛盾,未来需重建消费者信任以谋发展。

在电商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拼多多凭借低价策略和百亿补贴活动,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然而,2025年9月iPhone 17系列发售期间,拼多多却因“砍单”事件陷入了巨大的消费陷阱争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一、砍单风波:消费者的集体“受伤”
2025年9月,苹果发布iPhone 17系列,拼多多打出“直降1000元”的百亿补贴旗号,成为全网瞩目的购机热门渠道。消费者们满怀期待地熬夜蹲点抢单,付款成功后本以为能顺利拿到心仪的手机,却没想到转头就收到了退款通知,订单被平台单方面取消,也就是所谓的“砍单”。
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吐槽声此起彼伏。有人晒出订单截图,9049元购买的iPhone 17 Pro Max,钱扣了却被平台以“账号或收货信息不符合发货条件”为由退款。更有消费者统计,从9月12日到13日,身边41个抢到8099元iPhone 17 Pro的人,订单100%被砍,无一例外。为了不被砍单,消费者们总结出了一套“防砍单教程”:收货地址精确到门牌号,不用菜鸟驿站;设备和IP地址固定,不频繁换手机登录;不用新注册的“白号”,用经常购物的老号;甚至不敢用优惠券,怕触发平台的低价监测。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消费者“中招”,王左就是其中之一。他用常用账号、固定地址下单,只买一台自己用,付款12小时后还是被砍单。找客服理论时,客服以“概率问题”回应,让消费者感到十分无奈。
平台方面称砍单是为了防黄牛,如同一地址短时间多人下单、长期不用的账号突然买高价货,都会被系统判定为异常。但问题在于,平台没有明确具体的判定标准,全靠内部算法。消费者只能在下单24小时内焦急等待,不确定订单是否会被审核通过。这种不透明的操作方式,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和不尊重。
二、防黄牛失效:黄牛依旧猖獗
拼多多要求iPhone 17必须当面签收激活,激活后还不能退换,试图以此阻止黄牛。然而,二手平台上照样有从拼多多买的新机在转卖,有卖家直接标注“拼夕夕百亿补贴买的,快递到了当面激活签收,仅限面交”。这说明防黄牛的措施并没有完全奏效,黄牛该赚的钱一分没少赚,而普通消费者却被误伤。平台本想通过防黄牛措施保障正常消费者的权益,却因为执行不到位,导致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度进一步降低。
三、维权困难:消费者的无奈之举
被砍单的消费者想要维权十分困难。小文之前在拼多多买苹果手表被砍单,起诉后法院因“涉及拼多多的案子太多,立案得排队”,等了半年才立案。直到开庭前,拼多多才主动联系她,赔了400元加起诉费,让她撤诉。但经此一折腾,小文再也不用拼多多了。这不仅耗费了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让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荡然无存。
此外,还有消费者遭遇了“黑号”问题,没法参加优惠活动,连运费险都没了,甚至直接买不了iPhone 17。客服从不承认有“黑号”机制,只说账号异常。大家猜测可能是频繁参加优惠、退款多了,就被平台“盯上”了。这种不明确的规则和随意的账号处理方式,让消费者感到十分困惑和不满。
四、信任危机:百亿补贴的“双刃剑”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从2019年就开始了,靠补贴苹果、茅台等高价商品,吸引了不少一二线城市用户。然而,此次频繁砍单事件,却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信任都败光了。电商平台培养用户习惯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但一次糟糕的购物体验,就能让用户彻底流失。
这次砍单闹剧看似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实则是平台扩张中的矛盾体现。平台既要防黄牛,又怕误伤消费者;想靠低价引流,又不愿承担成本。百亿补贴本该是平台、品牌、消费者三方共赢的好事,现在却成了“下单—审核—退款”的循环,短期可能能拉点流量,但从长期来看,丢了用户信任,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五、未来展望:拼多多如何重建信任
对于拼多多来说,要想重建消费者的信任,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平台应该明确砍单的具体标准和规则,向消费者公开透明,让消费者清楚知道自己的订单为什么会被砍单。其次,要加强防黄牛措施的执行力度,确保普通消费者不会被误伤。同时,要优化售后服务,提高处理砍单和维权问题的效率,让消费者感受到平台的诚意和担当。
此外,拼多多还需要反思自己的商业模式,在追求低价和流量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和权益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电商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拼多多的砍单事件为整个电商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电商平台必须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实现长远的发展。未来,拼多多能否走出信任危机,重建良好的品牌形象,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