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T2线智轨增开城中央支线后乘客依旧稀少,主要因无法进老城区、站点离小区远、与公交换乘不便、票价偏高和班次间隔长等问题,若不改善很难吸引乘客。

在宜宾的城市交通版图中,T2线智轨的增加城中央支线本被寄予厚望,它如同一条灵动的“猪儿虫”,蜿蜒穿梭于城市之间,尤其是现代城那一大圈的路线设置,承载着提升城市交通便利性、缓解交通压力的美好愿景。然而,现实却给了一记沉重的打击——每趟车仅有寥寥几人,偌大的车厢空荡荡的,生意十分冷清。这一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多重复杂因素。
线路覆盖局限:进城不便成阻碍
T2线智轨下行只能到达银龙广场,无法进入老城区,这一线路覆盖的局限性成为了阻挡乘客选择智轨的重要因素。对于许多准备进城的乘客而言,老城区往往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地,那里汇聚了商业中心、政府机构、医疗机构以及众多的生活服务设施。由于智轨不能直达老城区,乘客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换乘其他交通工具,这无疑增加了出行的成本和不便。想象一下,一位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居民,想要前往老城区的医院看病,他需要先乘坐智轨到银龙广场,然后再想办法换乘其他车辆前往老城区,这中间的换乘过程可能会让他错过就诊时间,或者让他感到无比的繁琐和疲惫。因此,线路覆盖范围无法满足乘客的实际需求,使得许多潜在的乘客望而却步。
站点设置不合理:远离居民区
智轨站点设置在主干道上,对于那些居住在离干道较远小区的乘客来说,乘坐智轨变得极为不便。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许多居民区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些小区距离主干道有一定的距离。这些小区的居民如果想要乘坐智轨,就需要先步行一段较长的路程到达站点,这对于一些老年人、儿童或者携带大量物品的乘客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比如,一个住在离主干道一公里外的小区的老人,他想要乘坐智轨去市中心购物,他需要步行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站点,这对于他来说可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长时间的步行也会让乘客感到疲惫和不情愿,从而降低了他们选择智轨的意愿。
换乘衔接不畅:与公交配合欠佳
智轨与公交站点相距较远,这给需要转车的乘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公交和智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应该相互配合,为乘客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然而,在宜宾,智轨与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较远,乘客在换乘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公交站点,甚至可能需要穿过马路、走过天桥等,这增加了换乘的难度和风险。例如,一位乘客在乘坐智轨到达某个站点后,需要换乘公交车去另一个地方,但是他发现智轨站点与公交站点之间相隔了几百米,他需要绕路或者穿过马路才能到达公交站点,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让他感到不安全。因此,智轨与公交站点的不合理布局,使得乘客在换乘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整体便利性。
票价缺乏优势:性价比不敌公交
智轨票价偏高也是导致乘客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公交车优惠票价仅为1.6元,而智轨票价至少2至3元。对于大多数乘客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价格更为实惠的交通工具。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乘客会优先考虑性价比更高的出行方式。公交车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广泛的覆盖范围,成为了许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首选。相比之下,智轨较高的票价让许多乘客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一些低收入群体和经常出行的乘客来说,票价的差异可能会对他们的出行选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例如,一个每天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下班的工薪阶层,他如果选择公交车,每天的交通费用可能只需要几元,而如果选择智轨,每天的交通费用可能会增加一倍甚至更多,这对于他的经济负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班次间隔过长:不如公交便捷
智轨间隔时间比较长,不如间隔3、5分钟的公交车方便。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时间的宝贵性不言而喻。乘客希望能够尽快地到达目的地,减少在路上的等待时间。公交车间隔时间短,乘客不需要长时间等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乘坐。而智轨间隔时间长,乘客可能需要等待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对于一些时间紧迫的乘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扰。比如,一位乘客有一个重要的会议需要参加,他需要尽快到达目的地,但是如果他选择智轨,他可能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这可能会导致他错过会议。因此,智轨较长的间隔时间,使得它在便捷性方面无法与公交车相媲美,降低了乘客对它的选择意愿。
宜宾T2线智轨虽然增加了城中央支线,扩大了线路覆盖范围,但由于线路覆盖局限、站点设置不合理、换乘衔接不畅、票价偏高和班次间隔过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乘客稀少,生意冷清。如果智轨想要吸引乘客改坐,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加以改善,提高线路的便利性、性价比和时效性,以满足乘客的实际需求,让智轨真正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否则,智轨可能会继续面临客源不足的困境,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