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最早信号常被忽视,情绪易怒、做事拖拉、判断力变差这三大异常预示着大脑可能已病变,而大脑退化并非不可干预,良好睡眠、适度社交、关注听力、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及控制慢性疾病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守护脑健康,我们应留意早期信号,提前保养大脑。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老年痴呆似乎总是与“记不住事”紧密相连,仿佛记忆力衰退就是其最典型的标志。然而,医生却明确指出,这其实是老年痴呆较为晚期的表现,而真正的早期信号常常隐匿在我们容易忽视的日常小毛病中。当家里的老人或者步入中老年的我们,频繁出现情绪暴躁、做事变拖拉、判断力下降这三种异常情况时,很可能意味着大脑已经亮起了“红灯”,处于病变的边缘。
情绪反常: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的警报
情绪反常,往往是最早出现却又最不容易被联想到与脑健康相关的信号。在很多家庭中,老人脾气变大、变得唠叨,常常被简单地归结为年纪大了、孤单寂寞。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大脑前额叶功能出现退化的表现。前额叶作为大脑中控制情绪的关键区域,一旦其功能减退,我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易怒和焦虑等情绪问题便会凸显出来。
性格的突然改变尤其值得警惕。一个原本性格温和的人,如果最近老是发火、疑心重、情绪大起大落,这种性格突变很可能反映出大脑结构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这些情绪和性格的改变单纯地视为性格问题,却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大脑病变。事实上,这些情绪和性格的异常,很可能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元受损等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是大脑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行动变慢:执行功能障碍的体现
另一个常被误解的信号是行动变慢,这里的“慢”并非指身体行动迟缓,而是做事的效率明显下降。比如,以前做饭只需要20分钟,现在却要磨蹭一个小时;以前出门干脆利落,现在却常常忘东忘西,一路折腾。这其实是执行功能障碍的表现,而并非单纯的记性不好。
执行功能就像是大脑里的“总指挥”,它负责安排任务、控制节奏、处理突发情况。当这个重要的系统出现问题时,人的做事条理就会变得混乱,日常生活也会随之陷入无序状态。我们可能会发现,老人原本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一系列日常事务,但现在却变得手忙脚乱,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这种执行功能的下降,是大脑神经细胞受损、神经传导通路受阻的结果,是大脑功能逐渐衰退的重要体现。
判断力下降:额颞叶和顶叶萎缩的预警
判断力下降也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信号。当老人的判断力出现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容易被骗,对于有风险的事情偏偏要尝试;或者不懂得避开危险,做出一些让人费解的决定。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商变低了,而是大脑中的额颞叶和顶叶参与判断的区域开始萎缩。
额颞叶和顶叶在大脑的判断和决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这些区域的神经细胞发生萎缩时,我们的判断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对事情的分辨能力也会逐渐退化。这种判断力的下降,不仅会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安全,还可能导致他们在财务、社交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而且,这种大脑区域的萎缩,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非常早期的信号之一,如果不及时关注和干预,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
早期症状易被忽视的原因及危害
很多人以为脑退化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缓慢爬坡式的衰退过程。当这些行为上的变化出现时,说明大脑已经不止是“老了”,而是正在“病变”。我们之所以常常忽视这些早期症状,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它们太像“性格问题”或者“老年人常态”了。我们习以为常地将老人的情绪变化、行动迟缓、判断失误等归结为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从而不觉得奇怪,也就不会去重视,更不会想到和脑退行性疾病有关。
然而,这些早期症状的忽视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的病变会逐渐加重,从最初的行为、情绪、效率、判断等方面的轻微异常,发展到后期的记忆力严重衰退、生活不能自理等严重问题。等到那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和干预时机。
大脑退化的可干预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大脑退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虽然它确实跟年龄有关,但更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后天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干预。睡眠质量对脑健康影响极大。长期睡不好觉,会加速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加重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很多人以为睡得少是“精力好”,其实是大脑在透支。良好的睡眠是大脑进行自我修复和代谢的重要时段,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清除大脑中的毒素和废物,维持大脑细胞的正常功能。
社交活动的频率也对脑健康至关重要。人是社交动物,大脑喜欢交流。长期不社交、不说话、不参与互动的大脑,萎缩速度比常人快得多。孤独,是脑退化的加速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够刺激大脑的神经细胞,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保持大脑的活力和灵活性。
听力下降也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听不清,其实不仅是耳朵的问题。很多研究发现,听力退化和认知能力下降之间有明显相关。因为大脑需要“解码”声音,一旦长期音频刺激不足,相关区域会萎缩。所以,“戴助听器”不光是为了听得清,更是为了让大脑保持活跃。
饮食方面,避免高油、高糖、过度加工的饮食,才能减缓脑部炎症和血管性病变。长期高热量饮食会影响大脑血流,增加退化风险。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维持大脑细胞的健康。
运动同样不可或缺。特别是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每周三次30分钟以上,能显著改善脑供血,延缓认知功能下降。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同时还能刺激大脑分泌神经递质,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功能和活力。
慢性疾病管理也是影响脑健康的重要因素。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如果控制不好,对脑部血管影响极大。小血管堵了,脑子就“缺氧”,慢慢地就“糊涂”了。因此,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积极控制病情,定期体检和治疗,对于维护脑健康至关重要。
关注早期信号,守护大脑健康
我们要记住这三大早期信号——情绪易怒、做事拖拉、判断力变差。一旦出现频繁,就要开始关注脑健康了。虽然一出现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老年痴呆,但却说明大脑正在走下坡路。而这条路,是可以减速甚至拐弯的。
我们不怕老,但不能等到脑子“关机”了,才想起来保养。大脑这台精密仪器,需要我们在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时刻,留一份关照。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行为、情绪、效率、判断等方面的变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干预可控因素,为大脑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我们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