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老板于东来“人设崩塌”:从良心企业家到争议焦点的背后反思

曾因善待员工、吸纳刑满释放人员、救灾等善举被赞为“良心企业家”的胖东来老板于东来,自去年起因帮西贝说话、给《731》电影泼冷水、站台聂圣哲等争议言论惹众怒,加之其与西贝生意往来的利益关联质疑,致使原本高大的人设崩塌,这也警示企业家在追求商业利益时应注重言行一致与社会责任担当。

在商业的舞台上,胖东来老板于东来曾经是那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明星。他一直被打压着“良心企业家”的标签,不欺负员工,还招录刑满释放人员,河南暴雨时奔赴一线救灾,这些举动让众多消费者对他好感拉满,甚至有人夸他讲人情重道德,将他视为与普通商人截然不同的存在。然而,从去年开始,于东来却仿佛踏上了一条“翻车”之路,一系列争议言论惹得众怒,他那原本高大的人设也逐渐崩塌,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曾经的光环:良心企业家的形象塑造

于东来和胖东来在商业领域曾是一股清流。在对待员工方面,他不欺负员工,给予员工相对较好的待遇和尊重,这在劳动密集型的零售行业中是难能可贵的。招录刑满释放人员这一举措,更是展现出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包容心。在河南暴雨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前,他亲自前往一线救灾,这种担当和奉献精神让消费者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追求利润的商人,更是一个有情怀、有道德的企业家。这些善举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口碑和赞誉,让他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良心企业家”的光辉形象,大家愿意为他的企业和产品买单,不仅仅是因为商品本身,更是因为对他个人价值观的认可。

翻车之路:争议言论引发的信任危机

帮西贝说话引火烧身

去年,西贝餐厅被罗永浩怼用预制菜,当时网上舆论一边倒地骂西贝。于东来却在评论里帮西贝说话,称人家能让他吃饱饭啥的。他本想表达一种宽容和理解,但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这样的言论直接把自己拽进了火坑。消费者认为他在西贝被批评时没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甚至有人怀疑他与西贝存在利益关联。后来汤家凤公开怼他,说买你东西不等于认同你观点,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对于东来这种不当言论的不满,他原本积累的好感度在这一事件中大幅下降。

给《731》电影泼冷水

有观众问于东来为啥不给讲日军细菌战的《731》电影发声,他居然说传播美好比仇恨重要。这句话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731》电影是要让后人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不忘国耻,而于东来的言论显然没有理解电影的意义和价值。在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面前,他的这番话让很多人感到愤怒和失望,认为他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站台聂圣哲得罪粉丝

去年聂圣哲骂董宇辉那会儿,于东来站出来夸聂圣哲是智者高尚。这一行为直接触怒了董宇辉的粉丝,他们差点把胖东来直播间骂爆。于东来后来赶紧删评论装哑巴,但这一事件已经对他的形象造成了损害。他在这件事情中没有考虑到各方的感受和舆论的影响,盲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利益关联质疑:人设背后的真实动机

网上还挖出于东来和西贝早有生意来往,西贝给胖东来供应中央厨房产品。这让很多人猜测他帮西贝说话是“吃人嘴短”,并不是什么仗义相助。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消费者认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良心企业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而不是因为商业利益而偏袒。于东来的这一系列行为让消费者觉得他所谓的道德和正义是经不住考验的,他之前树立的人设可能是为了商业宣传和营销而打造的。

人设崩塌:过度塑造与真实缺失的后果

于东来之前那些员工福利、招录特殊人群等善举确实做得漂亮,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他人设立得越高,摔得就越狠。当他在一些争议事件中表现出与之前形象不符的言行时,大家就会对他产生怀疑,认为他所谓的道德其实只是表面功夫,经不住现实的考验。每次该站出来的时候他躲躲闪闪,或者发表一些不得罪人的言论,结果越解释越错,像挤牙膏似的反而更招人烦。消费者逐渐发现,他其实和普通商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说到底还是一个追求利润的商人,只是之前讲故事讲得太溜,现在故事破了,底裤都没剩多少。

反思与启示: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于东来“人设崩塌”这一事件给其他企业家敲响了警钟。企业当然要赚钱,但不能总装成慈善家。企业家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社会责任。在面对争议事件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尊重历史和公众的情感,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丧失原则和底线。人设的塑造应该是基于真实的品德和行为,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宣传和包装。只有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有担当、有责任感,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和尊重,否则,人设一旦崩塌,想要重新挽回就难上加难了。

于东来从良心企业家到争议焦点的转变,是他个人言论和行为的结果,也是商业社会中人设与现实碰撞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人,都要坚守道德和正义的底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的价值观。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