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山东青岛普通市民张秀琳逛博物馆时发现镇馆之宝西周“颂簋”与自家“碗盖”相似,经调查,此盖历经丁家几代人守护,最终团圆,彰显了几代人对中华文明血脉的朴素守护。

意外惊呼:揭开国宝悬案的关键线索
1959年,山东青岛的山东博物馆里,普通市民张秀琳像往常一样前来感受历史的厚重。当她走到一件青铜器展柜前,目光被那件古朴厚重的青铜“大碗”——西周“颂簋”牢牢吸引。她死死盯着展品,眉头紧锁,嘴里喃喃自语,随后猛地一拍大腿,惊呼道:“哎呀!这东西,怎么跟我家那个碗盖,长得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一套的!”这一声惊呼,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瞬间让全场安静下来。
工作人员先是一愣,心中满是疑惑。眼前这件可是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颂簋”,国宝级文物,难道这普通市民家里还真有它的盖子?要知道,这颂簋通高34.1厘米,造型雄伟,纹饰精美,散发着一种王者之气。更珍贵的是,它肚子里有152个铭文,记载了周天子册封官员“颂”管理仓库并赏赐车马服饰的事情,在当时,青铜器上的字按字算钱,一个字一两黄金都打不住,这152个字的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然而,这尊颂簋自入藏博物馆起就有一个天大的遗憾——它没有盖子。专家们一直为此遗憾不已,因为这种级别的青铜器,器身和器盖的铭文往往相同或互补,凑齐后研究价值能直接翻倍。这么多年来,寻找盖子成了博物馆的一块心病。
百年流转:颂簋的身世沉浮
工作人员半信半疑地将张秀琳请到一边仔细询问,这才揭开了颂簋背后跨越百年的传奇故事。张秀琳竟然是山东近代著名收藏大家族——丁家的后人。这颂簋的故事要从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说起,当时全国最有名的金石学家刘喜海,也就是人称“海内藏金第一人”的大官,在北京的古玩店里一眼相中了刚从陕西出土的颂簋,那时它还是带盖的“完整版”。刘喜海将它带回山东老家,视若珍宝。
后来,颂簋几经流转,最终落到了潍县豪门丁树桢的手里。丁家富甲一方,丁树桢更是收藏狂人,光是商周青铜器就塞满了整整五间大瓦房。颂簋在丁家过了几十年安稳日子。但好景不长,抗战爆发,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显赫一时的丁家家道中落,子孙离散,家产凋零。为了在战火中保住这件传家宝,丁家人做出了一个无比痛苦的决定:把颂簋一分为二,器身由一支族人保管,器盖由另一支族人带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种分离看似残忍,实则是无奈之举,分开藏更安全。
1947年,保管器身的那支丁家人,眼看局势混乱,生怕宝贝被抢走,主动把它交给了当时的胶东解放区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这半件国宝被转交山东省文管会,1954年,正式入藏山东博物馆,成了“无盖英雄”。而器盖则跟着张秀琳这一支,颠沛流离,最后被当成一个普通的“碗盖”,静静地躺在她家的角落里几十年。
圆满团圆:国宝重聚的激动时刻
听完张秀琳的讲述,博物馆的专家们激动得手都抖了。他们立刻跟着张秀琳回了家。当那个布满铜锈的古老器盖被小心翼翼地捧出来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专家们戴上手套,开始进行细致的比对。先看纹饰,器盖上的兽面纹和器身上的纹路严丝合缝,每一个转折都像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再对铭文,格式、字体、内容和器身上的152个字完全一致;最后,专家将器盖轻轻地扣向器口,“咔哒”一声轻响,盖沿与器口的弧度完美契合,分离了数十载的国之重器,在这一刻终于破镜重圆!
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这一声轻响,仿佛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让这件国宝重新焕发出完整的光彩。张秀琳看着合为一体的颂簋,当场做出决定:无偿捐献给国家!她深知,这东西放在自家只是块废铜,只有放在博物馆里,它才是活着的历史,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守护传承:文物背后的精神力量
颂簋的团圆只是一个开始。根据铭文和史料记载,“颂”当年制作的是一套规格极高的礼器“三鼎、五簋、二壶”。在周朝,礼器数量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而“颂”拥有五簋,起码是个卿大夫级别的高官。如今,这套国宝散落天涯,除了山东博物馆这件,还有一件颂簋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颂鼎藏于上海博物馆,剩下的依旧不知所踪。
一件文物的回归,背后是几代人的守护。从刘喜海的慧眼识珠,将颂簋带回山东;到丁家人在战火中舍身分藏,用无奈之举保护国宝;再到张秀琳的无私捐献,让颂簋重归完整。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用最朴素的行动,守护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文物是冰冷的,但守护它的故事永远滚烫。颂簋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和守护者的精神力量。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颂簋一样的传奇,让那些散落在天涯的国宝,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让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发表回复